川旅院新闻网讯(通讯员 赖月群 摄影 尹珍) 4月26日,由四川旅游学院、中国通信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5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发展研讨会”在四川旅游学院举行。来自政、企、校、研领域的100余位代表齐聚蓉城,围绕“数字技术驱动文旅产业升级”与“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会议开幕式由学校副校长王冲主持,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与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教育专委会秘书长张茹致欢迎辞。王川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以及在文旅数智化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合作等成果。他表示,希望研讨会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引擎,通过文化资源挖掘、技术底座构建和服务生态优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建设。

在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环节,与会专家重点围绕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报告。中宣部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指出,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已汇聚超5000万件中华文化资源,应通过“数据活化+场景再造”构建文化基因解码新范式。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秘书长刘兵通过展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全球实践,提出“空间计算+感官互联”重构游客体验的思路。与会专家还分别从山地旅游、AI影视制作等角度,充分揭示了智能技术对文旅服务全链条的赋能潜力。
圆桌论坛直击文旅人才培育痛点。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组织部部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产业联盟秘书长任明德坦言,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既缺“懂藏羌文化的数字策展人”,也缺“能运营智慧景区的复合型工程师”。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黄仕海以高海拔景区为例,指出一线员工普遍存在“冰雪旅游大数据分析能力断层”的问题。对此,与会专家建议推动“数字文旅技能认证”纳入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协同也是破解人才瓶颈的关键路径。中国通信企业协会数字化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杰提出,需建立“政策引导-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的闭环机制,并倡议在西部景区设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淡季数字化技能集训营”等创新模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唯有打破地域与学科边界,推动技术、文化、教育深度融合,方能激活千年文脉的当代生命力。四川旅游学院一直用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促进文旅融合,探索用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服务文旅产业。文旅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次大会能够有力推动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建设,同时助力学校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为数智文旅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分管校领导、党办、校办已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