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优秀师德事迹——2025年第一期

发布日期:2025-04-09    浏览次数:

事迹一:冯友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心立德树人

冯友君,博士,副教授,四川旅游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教师,大学物理及实验课程负责人,到校工作已十年有余,多年来,她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以学生为中心,潜心立德树人。

一、坚持育人先育己,用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育人先育己”的教育理念,坚守教育初心,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多次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培训,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在课程建设上,引入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的前沿专业技术资源、师资培训资源,让自己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从教育理论学习,到前沿的专业知识训练,她一直坚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极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凝练育人成果。2023年,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以大学物理理论课为参赛科目,获得四川赛区二等奖;2023年,参加四川旅游学院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校级三等奖;2023-2024年连续两年,均被聘为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评委,为我校唯一一名国家级物理学类专业评委。2024年,以排名第二作者身份参加第四届四川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副高组二等奖;以排名第一作者身份参加四川省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获四川省二等奖;获第二届四川旅游学院教学创新大赛副高职称组三等奖。

在课程育人方面,她从我校升本之初,物理学的教学资源一切为零开始,逐步带领团队老师创立并规划了我校的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全校的工科课程内容,并牵头撰写了大学物理实验用书,供全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上课使用;规划建设了大学物理实验室,为我校的大学物理及实验等系列课程的开设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二、加强科教、产教融合,坚持多元协同课程内外育人体系

冯老师一直坚信科研、教研反哺教学,推进教学质量提高。她立足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在科学研究中,曾获得四川旅游学院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一等奖。截至目前,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参研厅级项目4项。主持“旅院金课——大学物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团队”等校级教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教改论文,副主编教材2部。

同时,她将课程内容建设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深化产教融合,与包括一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三家企业合作申报了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3项,为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为一名应用型本科物理学的一线教师,她始终将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能学好物理学的信心为重要教学目的。她大胆地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国家级比赛,她所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已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全国三等奖3项,全国优秀奖2项。在比赛的过程中,充分展示我校学子风采,获得了高水平院校专家的一致认可。该成绩实现了我校学生在物理学专业国家级比赛中获奖零的历史性突破。

她还指导了学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优秀奖2项;指导的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上实现国家级立项;指导的学生在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优秀奖”;指导的学生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指导的学生发表学术论文2篇。

今后冯老师仍会立足岗位,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充分锻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助力学生发展。

事迹二:杨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杨耘,中共党员,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艺术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艺术设计学院纪委委员、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党支部组织兼纪检委员,艺术设计学院心驿站副站长。

她入校近4年,深耕院系学生工作,担任5个班级183名学生的辅导员和学院21级年级辅导员。获四川旅游学院第七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四川旅游学院教师心理知识科普视频比赛二等奖”、“心理微视频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四川旅游学院2023先进新闻宣传工作者”、202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宣传工作者”、“学生军训工作优秀带训教师”等荣誉,2022-202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四川旅游学院“读者之星”。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横向课题1项,参与地厅级科研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4篇。

以学促干,德才兼修。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她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宗旨牢记在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个人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通过理论学习、专业比赛、新闻宣审等抓手,以身作则强化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

从“心”出发,用心育人。她在心理一线不断精进,始终坚持把心理理论知识和思维贯穿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分类分级个性化管理与服务;注重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以教学和科研为抓手,持续推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筛查与跟踪,用心用情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见微知著,润物无声。她认真践行辅导员九大职责,严格落实“六个一”制度和“7+N”台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将思政工作浸润到课堂内外;通过走寝谈心、随堂听课、班团活动将关心关怀嵌入到日常生活,力争成为学生有需要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以“盐”味调和百味,于无声处滋养学生成长。

良师益友,教学相长。她深知要做好育人工作必须不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因此既要做老师更要做朋友。她始终坚信只有站在学生的位置,以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才能充分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动态,突破固有定式,从而为教师工作与管理工作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正确的切入点,真正达到教学相长、互生共荣的效果,站稳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主阵地。

事迹三:何光美——深耕双创教育,铸就师德风范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中,何光美老师以其卓越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不仅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更以创新的理念和扎实的行动,为学生铺就了一条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堂到社会的成长之路,展现出新时代教师的高尚品德与专业素养。

一、坚守教学初心,铸就育人基石

何光美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主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她深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品格的关键。因此,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主持参与省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深度接轨。她注重教学创新与实践结合,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学习平台,彰显了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效。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到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更感受到知识背后的创新精神和实践价值。

二、科研赋能创新,培育实践精英

积极探索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她将科研与育人紧密结合。她指导学生团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10项、省级5项,并获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通过这些科研项目,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崭露头角。何老师用科研的力量,为学生点亮了创新的灯塔,引领他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三、赛事锤炼实战,擦亮教育品牌

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她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累计斩获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银奖8项、省级铜奖12项。这些赛事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擦亮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品牌。在赛场上,学生们经历了从创意到实践的全过程,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赛事的磨砺,为学生打造了成长的熔炉,让他们在实战中不断锤炼、不断进步。

四、实践孵化成果,助力学生创业

牵头打造学校产教融合智慧就创业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该平台连续三年获评区级、市级、省级众创空间,累计孵化创业项目184项,扶持注册创业公司65家。她通过校企协同、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从创意到落地的全链条支持,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了创业梦想。何老师用实践的力量,为学生搭建了成长的舞台,让他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有了坚实的依靠。

五、校友凝聚力量,传承育人薪火

注重发挥校友资源的育人效能,成立了校友创业奖学金,助力创业校友李昌洪入选四川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她推动的校友反哺机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资金支持,更搭建起经验传承与资源共享的桥梁。获评2023年度“四川旅游学院优秀校友服务工作者”,这是对她在校友工作方面付出的最好认可。何老师用校友的力量,为学生点燃了希望的火种,让他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有了榜样的力量。何光美老师以“课项赛孵”全价值链育人模式培育出一批“敢闯会创”的川旅学子,她始终坚信,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品格的塑造与梦想的点燃,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的高尚品德与专业素养,未来,她将继续扎根创新创业教育沃土,为培养更多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