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

《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探索——以四川旅游学院为例

发布于2021-05-23 23:06文章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作者:杨樱 杨秋玲 杜丽

摘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基础课程建设始终是影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美国斯坦福大学d-school《设计思考》课程为基础,融合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的优势,构建了《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内容体系;并就该课程目标、授课对象筛选、授课形式及授课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改革,以期探索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模式和综合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课程范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思维 精益创业 教学范式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素质高低的决定性因素。这类课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能否实现,进而对我国创新型人才供给侧构成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校应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和目的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校情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地方及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和综合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扎实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范式改革,积极探索利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教学,则是助力这一任务达成的基本途径。

四川旅游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旅游类本科高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大旅游产业链各领域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的支持下,本课程组以《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在实践中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模块的构建,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及课程授课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探索,并取得初步的成果。

一、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不足

本课程组教师均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创新创业类课程的一线教师,通过对《创新与创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及课后课程效果调研发现,现有的针对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授课内容较为完善,但仍存在两大实践困境。

(一)忽视“创新”教育,过度强调“创业”教育

从《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内容构成来看,涉及到的知识基本为纯粹创业性的知识和能力模块,培养重点更多聚焦于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但事实上,创业需要以创新作为依托,只有先让学生获得“想创新、敢创新和能创新”的能力,注重创新成果的存量建设和转化,才有可能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具备核心竞争力和持久性,创业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二)教师能力要求高,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模块通常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教学内容涵盖不同类别的多领域专业知识;让教师独自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当前创新创业类课程存课堂教学内容多、实践内容少;书本知识多、技能训练少;校内信息多,社会活动少的现象[1]。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创新与创业过程的理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表达和阐述能力、反应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精神,更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创新教育,其次才是创业教育,因此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团队的组建,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形式的选择,都应更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的前端课程出现的。

二、《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建设背景

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和综合技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课程团队首先突破了认知的局限,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梳理。通过对美国斯坦福史大学d.school《设计思考》课程的学习,找到了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新突破口。未来世界的各种挑战,需要的是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在各类活动中进行思考和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创新的企业[2]。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的是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独特的思维模式、方法论和工具;国家真正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是能通过创新驱动创业,具有实践性的创业思维模式和综合技能的人才。从这个角度上讲,《设计思考》课程的理念和当前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终极目标是相通的。

围绕以上共性,本课程团队将《设计思考》课程优势融入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变成了一项持续的、需要人和人进行互动的“运动”,而不再是单向的教师对学生的“施舍”,构建了以人为主体的,一切围绕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课程——《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为搭建创新创业教育金字塔的第一层,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遵循斯坦福大学d-school《设计思考》课程的教学思路及过程,引导学生通过“移情、定义问题、创意发想、原型制作、创意测试”等五大步骤,产生创意想法,利用各种可得的工具制作原型、进行测试,设计出创新特色产品;并结合精益创业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延伸”其课堂成果。课程中,70%以上的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参与,整个过程将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力、设计力与创业力”,让学生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层面都得到锻炼,深刻体会“设计思维+商业模式”的训练,帮助学生构建适应快速变化和未来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四川旅游学院《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实践

四川旅游学院《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于2016年底开始行课,分别以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的形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了授课。这两种课程形式为课程团队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样本。

(一)课程目标体系的确定

为了进一步确定《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课程团队针对选修该门课程的290余名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了问卷,根据对问卷的分析,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设计思考五个步骤的实践,从不同领域出发,发掘生活周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来源;并学会从使用者(被服务者)角度思考创新的解决方案,学习同理心,提升其创造力自信;通过实践获得初步的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和综合技能,并准备好在未来工作中继续使用习得的工具和思维方式。以这一目标为核心构筑了涵盖“BuildtoLearn(做中学)”、“Human-CenteredDesign(以人为中心的设计)”、“VisualThinking(视觉思维)”、“story-telling(讲故事)”等思维模块的思维目标体系,以及涵盖“沟通表达”、“问题解决”、“探索创造”、“设计思考”等层面的能力目标体系

1621767226137452.png

图1《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思维与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二)授课学生专业构成及授课人数的确定

本次290余名选课学生按专业结构和组班人数的不同分成了三个组:第一组为来自相同专业的学生,两个班,各65人,共130名;第二组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两个班,各65人,共130名;第三组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35名,一个班。课程团队分别对以上三个组5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的授课,并在授课过程中记录不同小组的各项研究指标,以用于分析学生专业构成、行课班级人数情况与课程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表1:《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人数构成情况表

组别

第一组(2个班)

第二组(2个班)

第三组(1个班)

每班人数

65人

65人

35人

专业数

1

6

13

 (三)课程方案的设计

1.线上线下动态调控,课内课外深度挖掘学习信息

《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运用动态翻转教学模式。课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授课,70%左右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参与;课外由学生自学设计创业过程各商业流程的在线开放课程,并自行安排时间完成课后习题及活动。

2.课堂实践+课外实训,构筑模块化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强调“实践”;针对第二组和第三组学生,进行了科学分组,让每个小组内学生都来自不同专业,文理兼顾;从团队组成、群体合作、创意激发开始,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领域出发,发掘生活周遭的实际问题,并深入场域探索问题来源,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创新的解决方案,并与组员一同实作,通过原型制作与测试验证构想,让团队成员在设计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同理心”,于实作中体会工具的价值,并借由不断修正原型来积累实务经验,以发挥设计思考的最大功效。随着设计思考五个步骤的逐步体验,各学生团队形成有别于以往的,具有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测试环节进行不断试错和改进[3]

3.夯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课内课程分为设计思考和精益创业两个模块。学生分别要体验洞悉感受、发掘洞见、创新点子、原型制作和测试五个步骤,从如何找到一个具有创新价值的设计议题开始,通过团队合作,确定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整理访谈信息,获得服务对象洞见,发掘创新点,针对创新点运用triz工具进行创意发想,甄选创意,制作原型,对原型进行测试并改进,专利突破,绘制商业模式画布,进一步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等环节,构筑了层次分明的创意产生、创新实现以及精益创业二大模块,让学生通过实践环环相扣的各个实践模块,切身感受并掌握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各环节的要技能。

1621768569845144.png

图2《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模块一——创新思维部分内容构成

1621768316884518.png

图3《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模块二——精益创业部分内容构成

4.动态考核,科学分析

《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的考核成绩由平时的课堂参与情况和项目最终呈现共同决定。课程涉及到的深度访谈、问卷分析、洞见发掘等环节的课后练习及小组互动参与情况构成平时成绩;各小组创新项目的原型制作、测试以及修正等环节的效果构成期末成绩,两部分成绩各占50%的比重。本门课程考核不是目的,考核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关键步骤,获得相应的能力。

5.结果反馈,信息汇总

课程团队针对“你的创造力自信是否得到提升”,“你是否了解了设计思考的五个步骤”,“你认为设计思考中哪个环节理解和实践最困难”,“你对团队的项目满意吗”,“你们为什么没能申请到专利”,“商业模式画布中哪个模块你觉得有难点”,“你们的项目还能继续往下推进吗”,“课程目的是否达到”、“课程形式是否恰当”以及“课程内容是否应该调整”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结合调研情况综合而言,80%的学生认为课程目的基本达到,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创造力自信有了显著提高。85%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使他们感觉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环环相扣的实践内容让他们参与积极性极大增加;以人为本,从同理心出发获得的项目议题也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但也有近3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应适当调整,在创意发想阶段涉及到的triz工具的运用需安排更多课时进行讲解。

根据不同组别的调研情况来看,第一组两个班的学生由于行课班级人数较多,且来自相同专业,产生的议题项目相似度较大;在行课一段时间后,对课程的兴趣感显著降低;且由于该组课程性质为通识必修课,因此在课后调研和最终议题原型呈现的效果上相比其他两组较差。第二组两个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专业,在项目议题的选择上,体现了多样性;学生项目团队在合作中能碰撞出更多的灵感,学生兴趣持续期更长;将项目议题不断向前推进的积极性更高;但由于行课班级人数较多导致学生团队较多,课程教师不能及时兼顾每一个团队的项目进展情况,使不同小组项目议题的呈现情况参差不齐。第三组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5名,共分成了5个小组;根据调研结果,这5个小组学生无论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活动安排,课程作业要求还是课程目标的设定,均有较高满意度;在课堂中,5个小组参与积极性极高,能很好领会设计思考5

个步骤的核心要点;形成的5个项目议题中4个都有申请专利的潜力,学生团队将项目继续推进的积极性非常高。

四、《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教学范式的进一步改革途径

针对调研结果以及本课程团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将在新学期作出一些调整,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一)调整课程性质及授课对象

将课程更准确的定位为“针对全校学生的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类基础课程”

,以通识类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授课;为保证授课效果,每个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之内。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基础的创新思维及创业综合技能的训练,筛选出真正有创业动机和潜力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通过更高阶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能力训练课程进行能力的提升和项目的再培育。

(二)科学分配课内与课外课程时间

通过对课内及课后内容的合理分配,让课程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同时又不过度强调实践;并将学生课后完成的调研及分析活动尽量安排在课上完成,当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疑惑时,教师可及时解答,不占用学生过多的业余时间[4]

(三)合理划分课程内容模块

课程将根据学生专业属性的不同,适当调整课程模块间的比重;并根据学生议题的情况和完成质量给予更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使整个课程内容层次更清晰,授课成效得到提升。

(四)整合优秀教师资源

整合学校其他优势教师资源对课程不同议题进行辅导,如引入更多拥有专利申请经历的教师以及有创业经历的教师针对不同模块对学生团队进行辅导,更准确的解答学生的疑惑,并提升课程的项目产出数量和质量。

(五)优化教学环境

申请一间独立的授课教室专门为该课程授课使用。教室内部桌椅可以移动,更有利于学生团队讨论和开展各项活动;购置利于学生动手制作原型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能直接利用教室资源在课程内完成课程原型的制作并及时与其他团队分享。

《创新思维与精益创业》课程的范式改革研究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改进问题。为了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课程团队将结合前期收集的课程改革结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继续在校内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工作,以期构建出适用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基础层级的课程教学范式,寻找到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有效方法和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小亮.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创业教育实践创新[J].中国培训,2017(05):8-9.

[2]荣沁瑜.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D].江南大学,2014.

[3]张凌燕.设计思考—右脑时代必备创新思考力[M].人民邮电出版社.

[4]郑羲,杨樱.新常态下应用技术型高校《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初探[J].黑河学刊,2016(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