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1.专业信息
专业名称:数字媒体技术
专业代码:080906
专业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最短修业年限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6年。
2.专业简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跨学科的新兴专业,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艺术设计、传播理论和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该专业旨在培养能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立足文化旅游、教育娱乐等领域的重大应用需求,瞄准虚拟现实国际发展前沿,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适应新时期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求,掌握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认知与应用能力,适应数字数媒技术及其交叉融合领域应用需求,具备实践能力、思辨能力、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及产业视角,有潜力成长为国内外一流工程师、科学家和企业家,具有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和职业操守,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专业主干课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三维建模、虚拟现实开发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网络、虚幻引擎应用与开发、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音频处理技术、全栈开发技术、UI设计、数字影像合成技术。

二、专业发展历程
本专业发展始于2015年开设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建设;2023年,校级应用型品牌专业;2023年,学校首批辅修专业;2024年拟启动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

三、专业师资团队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高级支撑(教授、副教授)4人,占教师总人数33%,讲师或实验师8人,占教师总人数67%,其中有8名教师具有行业、企业从经历。整体素质优良,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师年龄结构:35岁以下7人,占教师总数的10%;36-45岁共3人,占教师总数的30%。学历结构:具有博士学位3人,占25%;具有硕士学位9人,占教师总数的75%,两者共12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其中在读博士3人,占教师总数的30%)。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或实验师8人,教师队伍的职称以中高级为主体,占教师总数的70%,其中双师双能型教师7人,占教师总数的70%。学缘结构:专任教师中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有外校学习经历的共10人,占教师总数的100%。兼职教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已聘请企业或者行业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教师6名,后续将结合实际扩展兼职教师队伍。
四、实践平台建设
通过建立实验实训中心、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教学实践开发面向产教融合的旅游大数据实验仿真平台、智慧文旅云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管理平台等实践教学平台,并用于校企智慧文旅产教人才实践教学;校企共同申请立项四川省重点研发项目多项和其他各级科研项目,实现产学研同时支撑产教融合,引导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也根据企业需求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商业项目中,零距离参与工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黑水虚拟旅游、大禹治水、李冰博物馆、藏棋、川菜制作等。




五、办学成效
本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持续进行教学改革与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专业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竞争力强,先后获得校级应用型品牌专业、首批获批辅修专业招生。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项目20余项,搭建学科竞赛平台3个;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学生学业成效显著,在国家奖学金、学科竞赛、大学生科研、考取硕士研究生等方面的人数逐年上升,考取研究生40余人,大学生科研项目40余项,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项目200余项。
六、专业就业情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多个领域找到职业机会,包括动漫游戏制作、软件开发、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新媒体运营、互联网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数字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于具备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本专业学生,近三年的毕业去向80%以上集中在专业对口领域,就业率均值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