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旅新闻

川旅新闻

我校校长王川在《成都日报(理论周刊)》发表署名文章《数字科技助力成都文旅行业提质升级》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来源: 党委宣传部

 

日期:2025-04-10 10:57:05

川旅新闻网讯 3月31日召开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成都要坚持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坚持全时空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我校校长王川围绕成都市文旅、科技等跨界融合,聚焦文旅全域消费、数字产业创新、数据要素交易,以《数字科技助力成都文旅行业提质升级》为题,发表署名文章。文章全文如下:

3月31日召开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成都要坚持以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坚持全时空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周期服务,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成都历史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是一座兼具巴蜀文明厚度与数字经济锐度的“网红城市”。在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协同共生、文旅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面临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迫切需求的今天,成都一直走在全国文旅融合发展前列,文化经济不断深化、数字经济飞速发展、文旅新业态推陈出新,未来通过聚焦全域消费、数字产业创新、数据交易发力,是回应上述时代要求、促进文旅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聚焦文旅全域消费

通过不断提高软实力,最终将成都打造为文旅消费的国际枢纽,让国内外游客圆满完成“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的成都之旅

立足“文旅产业,消费为王”的底层逻辑。文旅消费既是文旅产业终端,又是重构文旅产业链的起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置“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于十大任务之首。这一系统性部署以制度创新激活消费潜力,指明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文旅消费的本质是文旅价值的经济转化,是文化软实力的输出端口,是驱动经济增长、重塑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引擎。研究表明,城市文旅消费具有1∶9的超级乘数效应,即1元直接消费可撬动交通、住宿、零售等9元关联支出,文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作为具有鲜明消费休闲文化属性之城,成都的商品除满足本地居民需求外,早已辐射国内外市场,通过提供多样化消费品,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

成都已具备打造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成都有1.7万家酒店,52万间房间,游客容量巨大;拥有含三甲医院在内的800多家医院,超9500家诊所/门诊;有国家级科研机构47家、高等院校65所,在校大学生120余万人,全市人才总量逾600万人,科创资源富集。成都常住人口2100余万,青年群体占比近半,人力资源充足;2024年,成都双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87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航空运输发达。成都商业体体量仅次于上海、重庆,全国排名第三,商业聚集度高。

2025年清明假期首日(4月4日),成都出入境人数约1.5万人次,其中入境占比46.5%,入境成都的外籍旅客中,泰国、马来西亚、俄罗斯、新加坡、澳大利亚位居客源地排名前五。自2024年12月17日我国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以来,成都口岸入境外国人达17.1万人次,同比增长46.3%;来川外国人21.4万人次,增长72.6%,成都被称为最适合外国人的入境旅游目的地之一。

因此,成都能够更多在软实力上发力,进一步提高游客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其一,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制定旅游服务全流程标准,提高从业人员在方言服务、急救技能、文化解说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其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严重损害游客权益、破坏消费信心、扭曲行业生态、抹黑城市形象的违法活动。其三,优化旅游便利基础服务设施,如行李的全流程托运服务、免税店的电子退税服务、残疾人的无障碍基础设施服务、老年人的医疗急救和精细化服务、外国游客的多语种语言沟通服务等。通过不断提高软实力,最终将成都打造为文旅消费的国际枢纽,让国内外游客圆满完成“进得来、留得住、玩得好,还想来”的成都之旅。

聚焦数字产业创新

通过协同发力,将成都打造成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工场,孕育出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叫得响、有创新、能复制、可推广”的成都实践

立足“技术赋能,场景重构”的产业逻辑。数字技术既是文旅产业升级的工具,亦是重塑产业生态的核心动能。

今年春节以来,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火红就与成都数字技术赋能密不可分。3月17日召开的成都市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指出,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成都要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突出“建圈强链、聚势赋能、场景营造、国际合作和重商亲企”,充分激发创新动力、发展活力,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数字文旅的本质是文旅资源的数字转化,是科技硬实力、文旅软实力的深度融合,更是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支点。数字文旅项目一般能够带动周边产业3—5倍价值延伸。成都的技术转化能力突出,全市有1000多家数字文创企业,去年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800亿元,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数字文创产业的高地。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拥有超8万座5G基站,算力规模位居西部第一,数字基建优势显著;国家级超算中心、人工智能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完备。成都去年以“算力券”形式打通超算中心、智算集群与中小微企业需求通道,实现算力资源动态调度,该案例成功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首批典型案例。

因此,成都要聚焦“数字技术+文旅场景”双核驱动,围绕文旅数智制造,通过人才、技术、治理协同发力。其一,完善数字化高端人才引育体系,出台更多激励性人才政策,吸引“蓉漂”、高端人才安家落户成都扎根发展;鼓励在蓉高校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培养本土人才;其二,大力发展数字文旅技术装备,聚焦以AR/VR沉浸式导览头盔为核心的个人智能穿戴终端,以数字全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互显示终端、以AI技术为核心的文旅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系统、以算力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服务平台、以5G/6G为核心的互联网智能传输设备,夯实产业支撑;其三,优化创新数字文旅治理体系,建立“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游客共建”五位一体的数字文旅治理共同体,形成决策共谋、标准共定、服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可持续运行机制。通过协同发力,将成都打造成我国数字文旅产业创新工场,孕育出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叫得响、有创新、能复制、可推广”的成都实践。

聚焦数据要素交易

通过激活文旅数据要素交易,推动成都从“文旅数据富矿区”提升为“要素配置枢纽”,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先试点、有特色、水平高、效益好”的成都经验

立足“数据驱动,价值重塑”的商业逻辑。数据要素既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资源,也是重塑经济形态的战略资本。

国家数据局、文旅部等17部门于2024年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行动即是其中重点行动之一,希冀激活文旅数据要素潜能,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开展重点行业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要求。今年初,成都印发《成都市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方案》,明确5个方面16项重点任务,着力推动省市共建四川数字资产交易中心,积极创建国家级数据交易机构。

成都在文化数据交易领域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已率先成立了国家审核批准的全省第一家且唯一具备国家级资质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成都文化产权交易所,致力于构建覆盖文化产权交易、文化资源整合、文化金融服务及数字文化创新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四川省文化数据交易平台亦于去年底上线,全力提供文化资源数据的确权、评估、匹配、交易等服务。

在数字文旅迈向“数据要素×”的新阶段,成都应锚定“西部文旅数据交易中心”的战略定位,构建“文旅资源数据化—文旅数据流通化—数据价值倍增化”的全链生态。一要深挖文旅资源的数字化潜力,依托成都市海量文旅资源,聚焦金沙遗址、都江堰、武侯祠、哪吒等世界级文创IP,开展重点领域文旅资源数字化采集,构建完整的数字文旅生产体系,丰富文旅数据要素的产品供给;二要规范文旅数据要素市场,制定文旅数据产品描述、质量评估、确权定价、跨境流通等标准,完善西部文旅数据交易规则体系,推动文旅数据要素转化为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三要拓展文旅数据要素创新应用,将文旅数据与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领域深度融合,增强文旅数据的实际应用和市场化,充分实现文旅数据的价值倍增。通过激活文旅数据要素交易,推动成都从“文旅数据富矿区”提升为“要素配置枢纽”,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先试点、有特色、水平高、效益好”的成都经验。

总之,文化旅游通过双向融合的协同效应,既承载着提振内需、促进就业的经济使命,又肩负着传承文化、凝聚共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社会责任,还担负着民族团结、国家复兴、文明互鉴的时代重任。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和战略要地,肩负了引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成都通过促进文旅、科技等跨界融合发展,聚焦文旅全域消费、数字产业创新、数据要素交易,强化融合创新,打造更多新业态、新场景,将使得成都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持续领跑全球文旅新赛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课题来源:成都市哲社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文化经济研究中心项目《人工智能赋能成都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价值增值研究》

(作者:四川旅游学院“文旅融合与数智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山地旅游安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编审:王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