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旅艺院新闻网讯(通讯员 卢睿泓 摄影 罗德泉)为深化专业教学实践,四川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师罗德泉、李貌、卢睿泓的带领下开启云南大理建筑与环境设计调研集中实践课程,其课程聚焦历史建筑调研与乡村生态聚落考察,通过测绘分析与在地实践,探索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生态设计的地域性融合路径。
4月8日,建筑与环境设计调研工作开展前夕,罗德泉老师有条不紊地对各项任务进行了总体安排。他依据调研目标,明确职责与任务分工。不仅为各环节设定严格的时间节点,还强调小组间沟通协作的重要性,确保调研活动科学、高效推进。
大理古城作为南诏与大理国的历史见证,其建筑风貌融合了白族本土特色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印记。师生团队聚焦古城空间格局与建筑细节,展开系统性调研,在空间格局中,延续明清“棋盘式”街巷体系,以南北纵贯的复兴路与东西走向的人民路构成主轴线,以城楼(南门、五华楼)与城墙遗存体现军事防御与礼制秩序。
师生团队深入大理古城核心区,以建筑空间为考察重点,展开“空间形制-结构工艺-装饰艺术”三维调研。测绘小组采用建筑测绘与手工速写结合的方式,记录古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与建筑群落的肌理分布:飞檐斗拱结合白族彩绘体现门楼特点,在墙面结构中以下部麻石砌筑、上部灰砖白缝,呼应苍山洱海色调,通过透雕云纹、花鸟图案,使建筑门窗兼具采光与装饰性。
随后,师生团队以艺术视角介入大理才村生态与建筑调研,聚焦自然肌理与人文空间的交织逻辑。沿洱海湿地廊道展开考察,用速写记录植被层次与驳岸形态的节奏变化,以卷尺丈量墙基厚度与院落进深比例,手绘记录夯土肌理与木构窗棂的装饰韵律,挖掘材料工艺背后的生活智慧。
本日建筑与环境设计调研以“感知”为媒介,通过测绘、视觉记录,解码白族聚落中生态与艺术的共生密码,揭示了民族地区环境设计的本质逻辑,即空间不仅是功能的容器,更是自然记忆与集体情感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