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旅艺院新闻网讯(通讯员 卢睿泓 摄影 罗德泉)四川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23级环境设计专业建筑与环境设计调研第二天在老师带领下,赴大理喜洲古镇开展“建筑测绘+ 非遗活化”双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喜洲古镇承载千年茶马古道文明的白族聚居地,以完整保存的明清古建筑群与活态传承的扎染技艺,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沉浸式传统文化课程。
在建筑环境调研中,喜洲古镇其建筑特色融合了白族传统风格与中原汉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典型布局,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以严家大院、董家院、喜林苑等建筑空间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生们细致测绘了典型白族民居格局。教师现场解析了照壁彩绘、木雕门窗、大理石装饰等建筑符号的文化内涵,强调“粉墙瓦”的色彩体系与“移步换景”的空间营造智慧。
喜洲建筑不仅是白族生活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历史上汉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同学们通过拍摄、记录与手工绘图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记录了建筑形制、结构工艺与装饰艺术,为后续设计创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随着非遗文化的推广和文旅融合的深入,云南大理喜洲古镇的白族扎染体验项目成为文旅体验的重点项目。当地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让传统扎染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吸引了大量研学群体。扎染工坊体验中,由当地非遗传承人亲自示范“一扎一染皆学问”的工艺精髓。从板蓝根染料的古法制作到捆扎技巧,同学们在实践中领悟“留白即意境”的东方美学。当蓝白相间的作品在阳光下展开时,“苍山洱海”的自然意象与现代设计思维碰撞出独特火花。
本次喜洲古镇环境设计调研学习,不仅触摸到传统建筑的呼吸,也感受到非遗技艺的温度。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也提高了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探索传统建筑元素、非遗文化在现代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